济南大学张宏升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郭敏勇副教授在我院开展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5-05-17动态浏览次数:10

2025512日下午,济南大学张宏升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郭敏勇副教授应邀在我校文理大楼1146会议室开展学术报告,报告分别由我院周孝严老师和李振老师主持。

在本次学术报告会上,首先由张宏升教授带来题为《黑洞原子》的精彩报告。张老师以细致而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了黑洞原子的相关研究内容。他巧妙地将黑洞的多种物理特性与我们熟悉的原子特性进行类比,分析了极端dilaton黑洞的束缚态和散射态,证明其可以完美模拟一个原子。

在报告中,张老师重点介绍了通过研究原子中电子波函数状态,如何类比分析黑洞的束缚态波函数,进一步推广至极端dilaton黑洞的研究。他系统性讲解了波函数的散射、能带结构等方面的性质,并以此探讨极端黑洞的本质特征。此外,张老师还简要介绍了其在克莱登机制、黑洞视界奇点以及弦论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他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讲解了在解析和数值求解方程过程中的方法与思路,并耐心解答现场师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听众对相关前沿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短暂休息后,郭敏勇副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近视界偏振——从偏振图像揭示黑洞自旋》的学术报告。郭老师首先从什么是吸积盘中等离子的偏振入手,通过展示两张著名的黑洞图像,生动地讲解了黑洞的基本性质及其与吸积盘等离子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在场师生对其研究内容有了直观认识。

接着,郭老师详细地说明了吸积盘如何产生偏振信号、这些信号如何传播至地球,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观测这些偏振信息反推出黑洞的自旋等物理参数。他进一步分析了在接近黑洞视界的位置,不同吸积盘条件下的偏振信息将呈现一致性,这一发现揭示了黑洞本身的本征性质。在讲解过程中,郭老师逐步剖析各类公式的物理意义,引导大家理解如何将理论计算与实际观测相结合,开拓了理论与实验交叉研究的新视野。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围绕黑洞辐射机制、喷流形成、数值模拟精度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两位专家之间的观点交流与精彩回应充分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卓越的科研能力。本次学术报告不仅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与前沿科研接轨的宝贵机会,也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科研兴趣,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学术氛围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1:张宏升老师讲述不同黑洞在极端条件坍缩的情况


2:郭敏勇老师在问答环节与师生互动